先来看新闻:这是一笔近七万元的汽车贷款,因未按月还款,屡次被催债。家人不解的是,常年待在农村、不会开车的阳某勇为何多出了这笔贷款。更重要的是,持有湖南省残联制发残疾证的他是一名智力残疾人——智力评测报告显示,阳某勇的智商值是65,为智力三级残疾,“属于特困群体,生活主要依靠政府救济,目前是村里的五保户。”发现阳某勇名下存在汽车贷款这一情况后,家人报了警。
其实,阳某勇的遭遇并非孤例,智力残疾人沦为“背债工具人”的案例在各地并不少见。有媒体记者梳理多起案件发现,为了顺利办下来贷款,骗贷者通常会在申请贷款的材料上造假,把智力残疾人包装成各种身份。
所谓“职业背债人”,是指专门为他人有偿承担债务的人员。这些背债人通常没有信贷记录,与中介合作后通过夸大或虚构自身资产、职业等情况从金融机构获取高额贷款,在分得一些“好处费”之后,再将剩余金额转交他人。相关中介在招收“职业背债人”时,一般倾向于选择收入低、无社保、文化水平不高且无偿债能力的群体,这类人群往往容易受利益诱惑,且即使还不上钱,放款方也拿他们没有办法。
“职业背债人”是赤裸裸的骗取贷款、制造金融风险的行为,也是一种金融违法犯罪的新模式,通过内外勾结、虚构交易、虚估房价等手段实施金融诈骗。现实中,“职业背债人”已呈现职业化、产业化趋势。今年年初,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,社交平台上一些非法中介正在招揽“职业背债人”,他们开出了“1个月到手百万”“3到6个月,到手500万”的承诺。而“职业背债人”的背后是虚估房价、联手做局、套取银行贷款等一系列违法金融操作。
现在,问题来了,在打击“职业背债人”这个问题上,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说法是,要加大对职业背债行为及背后黑灰产业链的打击力度,提高“背债人”、“黄牛”、贷款中介等利益链条各环节的违法成本,从而形成有效震慑;要加强对相关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,让更多群众了解“职业背债人”的法律风险,警醒他们切不可为了短期利益铤而走险,毁掉个人前途。
这些都没错,那么,金融机构就没问题吗?如果对贷前调查、贷时审查、贷后检查等重点环节,予以更多关注和监督,及时发现风险隐患,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;如果对频繁变更的信息、交易等数据建立起完善的识别系统,主动核查异常线索,不断压缩不法职业背债行为的辗转腾挪空间……这些问题会如此大量出现吗?
把一切后果都交给“背债人”并不是负责任的表现,也无法掩盖相关金融机构失职失责的事实。这一点一定要讲清楚,否则,问题无解。
小马飞刀